1979年9月23日。秋风乍起配资公司排行,上海市马路边的梧桐树匆匆落下了满身的叶子,再也不像夏日那样摇曳生姿,只是生硬地弹动几下,摆出一副严峻的姿态,来迎接即将到来的风霜的挑战。
图片
中午,一对中年夫妇急匆匆地来到了一家纺织厂大门口。门卫宋老头端着搪瓷碗正在吃午饭,见这对夫妇心急火燎的样子,放下手中的碗筷,笑咪咪地问道:“同志,你们找谁?”
“找你们领导。”
“找领导?哪级领导?厂部还是车间的?”
“找你们车间领导吧。”
“哪个车间的?”
“……”
那男的朝女的望了一眼,两人相对无言。
“同志,我们厂有上千人,你们哪个车间都不晓得,叫我这电话往哪儿挂啊。”
宋老头显得束手无策。他望着这对夫妇神情紧张的样子,猜想着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他又问:“你们找领导有什么事?”
“老同志,事情是这样的:昨晚女儿上夜班,可到现在她还没回家,我们担心她出了什么事,想找领导打听打听。”那女的连忙解释道。
“你女儿叫什么名字?”
“叫许吉名。”
“她从来没跟你们说起过在哪个部门工作?”
“老同志,不瞒你说,我女儿进厂好几年了,我们从来没问过女儿在哪个车间,女儿也从来不跟我们谈厂里的事。”
“这样吧,我打电话到劳动工资科请他们帮着查一下,你们稍等片刻。”
“谢谢你。”
“别客气。”
宋老头是个热心人,干门卫工作的就需要这样的热心人。
中年夫妇见宋老头顾不得吃饭,态度这般热忱,非常感激,但他们内心却心急如焚。
电话接通了,而且很快地查到了许吉名是在细纱车间工作。宋老头又把电话接到细纱车间,不一会儿,车间主任老王来到了门口会客室。
图片
车间主任老王是抓生产的,今天一早上班听大组长说昨晚许吉名无故旷工,正憋着一肚子气,准备下午跟工会组长上门去家访,没想到许吉名的父母亲却找到厂里来,他琢磨着,十有八九许吉名出什么事了。
车间主任老王首先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劈口问道:“昨晚许吉名怎么没来上班?”
“怎么,她真的没来上班?”许吉名的母亲愣住了。
“是啊,我们也感到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老王心直口快,“她在车间工作几年,向来都是遵守厂纪厂规的。”
“我女儿昨晚明明说她是去上班的嘛。”许吉名的父亲疑惑不解,“昨晚一夜未归,她会到哪里去呢?”
“我女儿从小胆子就很小,她每次外出从来都跟大人打招呼,哪怕外出一二个小时也关照一声,可昨天一夜未归,真是急死人。”许吉名的母亲唠叨着,“要真是发生了什么意外,那可怎么办唷。”“
你们先别着急,再冷静的想一想她会到哪儿去。”老王一面安慰他们,一面又说:“现在看来,许吉名确实是离开了家里,但并没有到厂里来上班。”
“是这样的。”
“你们有没有跟孩子发生过口角?”
“没有,从来没有。”
“那么,她离开家后有没有可能半路上碰到亲朋好友,跟着人家走了呢?”
“不会的,孩子没那么大胆,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何况半夜三更的。”
“没有发生过的并不等于不会发生。”
“王主任,这是不可能的事。”
“要知道,有些事是意想不到的。”
“那孩子早上也该往家里挂个电话啊。”
“当然,凡事都该往好处想想。”
“我看一定是凶多吉少。”
“你们不妨到亲喊家去找找,我回车间再去问问跟她要好的小姐妹,看看她们会不会提供些线索,总而言之要尽快地找到你女儿。”
“那就拜托王主任了。”
“不用客气,找不到许吉名,我们也是有责任的。”
“唉,但愿到孩子能平安无事。”
碰到这样热情的领导人,许吉名的父母亲思想上多少有了点慰藉。特别是车间王主任在谈话中夸奖许吉名是挺不错的姑娘,在车间工作表现积极,人缘好,又爱学习,在车间这么些年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他们听了,心里都挺高兴的。可这种高兴却只是一刹那的功夫。当他们跟车间王主任分手后,心里不免又焦急起来。
在生活中,正是由于孩子有了这么许多的优点,所以他们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没有过多的注意,以至在女儿去向不明后,他们被搅得心神不宁。他们感到意外,不可思议,感到震惊,又无法理解。他们都觉得平时的这种“爱孩子”现在似乎变成了“害孩子”。
图片
一路上,他们就这么默默地想着。
许吉名父母的担心并非是多余的,而且一种恐怖感越来越沉重地压在了他们的心头。四天来,他们跑遍了上海的所有亲戚家,得到的回答只是重复着一句话:“没来过人。”
车间王主任带来的消息几乎使他们感到绝望。车间里凡是跟许吉名要好的小姐妹都说不清许吉名的下落。
父母的心几乎要破碎了,他们不得不把事情朝坏处想。最终,他们想到女儿会不会被人杀害了。
所有认识他们的人都这么认为。
有人提醒他们:是不是到防空洞去看看。防空洞是“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的产物,它的入口处在小学电化室里,许吉名的母亲原先是这个小学的教师,全家就居住在学校南面的宿舍楼里,小学大门是他们进出的必经之路。
为了打开防空洞,为了证实那可怕的一幕不致于发生在防空洞里,9月29日下午,许吉名的父母亲找到了街道防办,要求派人对电化室下的防空洞进行搜索。
一切善良的人们总是通情达理的。防办的领导听了许吉名父母提出的要求,非常同情他们,而且立即派人前往防空洞。
图片
一切正像人们所料想的那样,悲剧终于发生在防空洞里:在防空洞膝盖深的积水中,一具女尸合扑在水中,上面还压着几块砖头,经辨认,死者就是许吉名。
目睹死者的惨状,母亲当场昏倒了,她毫无思想准备,仿佛一颗跳动的心一下子被狼咬住了。
死者的父亲死活要冲进去把尸体捞上来,但被人拦住了。
现场被来人严密地保护起来。
死者许吉名,女,23岁。
一棵含苞欲放的鲜花被人摧折了。
死者面目扭曲变形,完全失去了本来的模样。
接到报案的刑警们火速赶到了现场。当刑警的知道,与杀人犯打交道,一分一秒对他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许吉名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
现场勘查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一代名探端木宏峪几乎是与刑警们同时到达现场的。他在治安处当副处长,具体分管刑侦工作。自从恢复工作和提拔到处领导岗位后,他如虎添翼,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常对自己的部下说,我端木宏峪能有今天,全靠党的好领导,全靠党的政策英明。如果我在刑侦岗位上作出了点贡献,首先应该归功于党对我的长期教育和给我一个又一个实践的机会。端木宏峪说的是心里话,因为他有了这种体验。熬过长夜的人更热爱光明,历尽艰辛的人更热爱生活。
端木宏峪亲临处理过五花八门的凶杀案,长时间与罪犯打交道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侦破经验,而这种侦破经验主要来自于实践。
每当发生一起大案,端木宏峪是必到现场的。
图片
端木宏峪很清楚地知道,眼下这起案子不能算是十分棘手,因为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绝不会跑到防空洞里去自杀,他是这么认为的,当然这种认为并不是没有根据。
然而,这起案子一开始就发生了意见分歧。
法医在勘查完现场后,认定是自杀。理由很简单:死者全身没有外伤。
在现场,距死者15公尺的地方,发现死者的一条长裤,一双袜子、一双黑色女皮鞋和一只带饭搪瓷杯。
初看上去,死者自杀像是有准备的。
但事情的真相经常被假象笼罩着。
端木宏峪对现场勘查得非常仔细,虽然他很尊重技术人员的意见,但职业的习惯却使他每时每刻都保持着警觉。这种警觉曾使他得到过不少意外的收获,他首先提出的怀疑是如果许吉名自己走下防空洞自杀,防空洞的盖子由谁来盖?如果是她自己盖的,那么盖子上的课桌椅又由谁来摆上去?据死者的父母讲,许吉名曾带着一只百浪多手表,难道许吉名把手表扔了再自杀?……
种种疑点和法医的结论有矛盾,一时困扰着端木宏峪。
刑警离开怀疑就很难谈得上破案。就像勘查一个现场,要确定案情性质,尽快制定侦破方案往往要经过一次次针锋相对的争论。刑警们在侦破一起案件中常常会发生“舌战”,其实不少刑警在侦破案件中各执己见,谁也不买谁的账,一旦案件侦破了,真相被揭露,迷雾被拨开,彼此之间才心服口服。
在案情分析会上,法医强调许吉名是自杀。
图片
要想使端木宏峪改变看法也很难。他权衡轻重,胸有成竹地说:“这个案子肯定是他杀,找到盖盖子的人就是凶手!”
端木宏峪认为刑事侦查员当在案件中出现技术工作与侦察工作发生矛盾时,要敢于向技侦人员树立对立面,当然,主要看谁的理由充分来作出决定。明朗的案子不需争论,看法也会取得一致。往往碰到那些表面看上去很简单,其实背后充满扑朔迷离的案情,一定要防止技术判断上出偏差。当然在众多的案件中,技术上出一点毛病总是难免的。与技术工作树立对立面首先自己要有把握,自己要懂得技术,不然,不懂装懂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会更大。
端木宏峪在破案中常常凭着感觉来判断案子,但感觉需要经过铁铸一般的事实印证。在端木宏峪部下那些富有侦破经验的刑警们的彻夜不眠的努力下,案子变得越来越明朗化了:
1、找不到许吉名自杀的动机。
据许吉名的父母介绍,死者生前天真活泼,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是自杀。又据车间领导和同事们反映,许吉名在厂里从不跟男性多接触,但跟同组的小姊妹无话不谈,她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显然,判定许吉名自杀没有根据。
2、许吉名随身携带的东西不翼而飞。
据许吉名的母亲提供,许吉名在离家时手上带着一只百浪多手表,身上背着一只女式拎包,拎包的皮夹里有二十元左右的钞票,而勘查现场时这些东西都没有发现,如果她自杀,这些东西应该遗留在现场。显然,许吉名是被人杀害后,随身携带的东西遭到抢劫。
图片
3、死者是凶手的熟人。
许吉名是在9月22日晚11点以后离家的,她死在防空洞里,防空洞又在学校里,说明当夜许吉名并没有离开学校,因此凶手应是学校内部人员。(当然应该排除许吉名是死在校外,然后由凶手拉着尸体一路上进入电化教室,把死人扔在防空洞里,除非杀人者是疯子,否则是绝不可能的,就是疯子,在他抬尸过程中也会被人发现的)。
排除外来人作案和许吉名在校外被人弄死后移尸至防空洞的可能后,侦查的范围缩小到学校教职员工身上,据查,22日晚上除门卫当班外还有两个教师值理。但两个教师值班到9点同时睡在值班室。这样,两个教师作案的可能性很小了,剩下的是门卫吴四平,他有没有作案的可能呢?
4、吴四平有重大嫌疑。
据调查,吴四平,男,24岁,顶替母亲在校当门卫。平时不安心本职工作,有人反映他生活作风有问题。在许吉名被害后心神不定,情绪反常。但在没有掌握证据之前,吴四平仅仅是重大嫌疑对象而已。
但随着调查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端木宏峪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
图片
吴四平确实是杀人凶手。
一天,两个刑警找吴四平谈话:“最近你们学校发生的事你知道吗?”
“知道的。”
“什么事?”
“许吉名被人杀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
“听人说的。”
“你是几号知道的?”
“我是29号晚上来接班时知道的。”
“谁告诉你的?”
“学校马老师,他问我22号晚上值班有没有外人来学校,我说没有人来过。”
“还说什么?”
“就这些。”
“22号你上夜班,确实没有外人来过学校?”
“没有,真的没有。”
“你要向我们如实反映情况,不能说假话。”
“这我知道。”
“许吉名你认不认识她?”
“认识的,但从不说话。”
“22号晚上你有没有看到许吉名去上班?”
“我看她出去的。”
“几点钟?”
“这……我记不起来了。”
“大概几点钟?”
“大概是10点多钟吧。”
“你说的都是实话?”
“是实话。”
这是刑警第一次找吴四平谈话的内容。
在调查过程中,刑警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在案子没有眉目之前,明明知道对调查的对象有怀疑,甚至就是这个对象杀了人,但没有足够的证据又不好抓人,而且谈话的内容又不宜过多,说话的口气又不能生硬,要防止打草惊蛇,它确实是一门艺术!
尽管如此,吴四平还是逃跑了。这是他恐惧心理所造成的。
吴四平的逃跑,倒使案情变得简单化了。
仿佛一切都在端木宏峪的料想之中。他马上组织人马进行追踪。
茫茫人海,要追踪凶手往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刑警必须付出代价。但有时候又往往是轻而易举的事,任何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愚蠢的罪犯往往会碰个鱼死网破,而聪明的罪犯则往往会自投罗网。
当吴四平逃跑后的第二天,学校一位老师收到了吴四平的一封来信,信中承认许吉名是他杀害的,他表示愿意坦白交代。但刑警们耐心地等待了两天不见吴四平前来投案自首。
罪犯丑恶的心理常常是瞬息万变的。
10月2日,根据群众的举报,在中山公园附近,刑警们擒获了吴四平。当场从他身上抄出了死者的百浪多手表,手表的指针在走动着,然而,杀人犯吴四平的生命已经走到了终点。
图片
杀人犯吴四平是这样交代的:9月22日晚11时左右,我见许吉名一人走到校门口,即扑上去先将她打昏,接着把许拖进学校内卡死,然后侮辱了尸体,并取下她的手表和拎包,然后又翻窗进入电化室,打开防空洞盖,将尸体拖进防空洞,上面压上一些砖头,干完这一切,我盖上防空洞盖子、就回到了门卫室。我想谁也不会想到防空洞的……
杀人犯说不清自己究竟为什么要杀死许吉名。他说杀人念头是一刹那勾起的。
不久后配资公司排行,吴四平依法执行死刑,一颗丑恶的灵魂在地球上消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申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